访国家画院画家李晓军

更新时间:20-06-28 | 作者:艺术家教育网 | 点击量: | 来源:未知
访国家画院画家李晓军
 
导语:在当下大多数书画艺术家不断求新求变的潮流中,李晓军先生依然坚守着中国文化、中国绘画的文脉矢志不渝。他认为:中国绘画的创作应该在前人笔墨经验的基础上,逐渐修炼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人生。李晓军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,因为有了长期书法创作元素的支持,其笔墨书写性极强,纵横驰骋似有金石之音,草木舒朗皆见欣欣向荣。李晓军先生的花鸟画创作追随传统,但非食古不化,他所秉承的乃传承千年中国文化的道,是泱泱大国的精神内质。
 
    记者:李老师我了解到,您最初创作的方向是书法,后来才转向国画的创作。听闻当初,您在书法上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在全国几次大展上都曾获奖。那么为何在书法取得这样高的成就之时,又转向国画创作呢?
 
    李晓军:首先要更正一下,很多记者采访时都以为我是先写书法后来转向绘画的。其实正好相反,我是为了绘画才学习书法的,我从小喜欢画画,后来在画画的过程中认识了戴晓峰先生,他和李苦禅、李可染都是好朋友。在给他看画的过程中他对我说:画中国一定的阶段就比较吃力了。从那时候开始,书法进入了我的生活。因为戴先生师承是康有为,所以他推荐给我的也是一些魏碑的字帖,如“墓志铭”,“爨宝子”、“龙门二十品”等等。这些字体在当初接受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,后来写进去了,慢慢体会到了它的丰富和博大。现在看来书法的学习实践对我绘画的帮助是非常大的。
 
    由于我在练书法的过程,正好全国掀起书法热潮,社会上各种书法活动、比赛、展览特别多。戴先生和朋友们都建议我去参加比赛,没料到一参加书法比赛就获得了好多的奖。获奖多了,一些书法团体就找我参加活动。逐渐,我的书法在社会上就有了一些影响。就绘画与书法相比较而言,当时我的绘画比书法参加的社会活动少一些,所以就造成了“从书法转向绘画”这样的一个误解。
 
   记者:诸多评家有言说:“李晓军的花鸟画有吴昌硕、齐白石等近现代大师的影子……”您觉得这两位前辈大师,对您的创作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 
     李晓军:近现代前辈大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实际上中国花鸟画在近现代的发展中,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.继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李苦禅,潘天寿等大家之后。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们做了许多努力,但花鸟画真正意义上,有现代意识的新面貌还是没有形成。以目前来看,中国山水画、中国人物画都有了新的面貌出现,但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基本上还是延续前人经典。就我个人来说,也是在慢慢摸索,寻找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、个性的东西。
 
    大写意花鸟画有它的特殊性。画大写意花鸟画跟写书法一样,强调书写性,一笔没画好,可能整个作品就要推翻重来, “大写意”从技法上讲一招一式都要交代的清楚,从心绪上看要笔笔生发笔随心动.要求画家的生命状态与绘画形态高度一致。从这一点来看,吴昌硕豪迈的气息、齐白石精微的个性、潘天寿强悍的风格、李苦禅醇厚的面貌,都和他们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所以一个真正能成功的中国画家,我认为因该是在前人笔墨经验的基础上,逐渐修炼出自己内在的人生绘画气质。中国绘画的成功并不在于能奉献出新的风格、表达了新的色彩关系、创造出新的构图关系,这些都是外在的。中国画家的成功在于“笔为心迹,画为心声”,能够把自己既本真又独特的生命状态在绘画中自然的表现出来,能如此,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中国绘画的大师。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的“心手合一”的境界.包括中国的武术、音乐都是一样的。所以只能说,延续别人的路是为了找到自己,当然这个路很长,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找不着,永远是别人的面貌。但是找自己的心,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。
 
     记者:李老师,去年我随你们20多位艺术家一道去青海湖、夏河拉卜楞寺采风时,只知您善长写意花鸟画;近日详阅材料,才知您的绘画题材丰富多样;前卫的红绿灯、汽车、电线杆子,传统的荷花、水仙、石榴、牡丹、芭蕉等,且工写兼擅。您是在涉及如此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中,进行某种艺术的实验吗?可否具体谈谈?
 
    李晓军:从艺之道本身就是不断的摸索之道,在摸索过程中就难免有探索的成分。一路走来,首先是从传统入手。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些中西合璧的想法,把西画的色彩关系、构图方式,一些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等等运用到中国绘画中来。我是在北京长大的,一直生活在城市中,所以我也曾有一段时间热衷于把社会中的、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元素,如红绿灯、汽车、电线杆子,甚至是建筑中的砖头、瓦块,家里的桌椅板凳等等与自己的花鸟画结合起来。那一段时间的绘画作品在展览会上很新颖,有些作品获奖并被收藏,还参加了中国美协的第八届“新人新作展”。
 
    但后来,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、阅历的不断丰富,对中国画内在精神的理解越来越深刻,慢慢感受到中国绘画应该是修身、修性物我互修的一个载体。中国绘画要与本人的心性结合.如果说西方的绘画比较注重外在形式的反应描绘,那么中国绘画则注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.一个是向外,一个是向内,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绘画理念。
 
     我认为一个从事中国绘画研究的画家,因该坚守中国文化的理念。从文化的积淀来看,我们的中国文化延续积淀了数千年,从厚度上来说是非常强悍的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我们的经济、军事等等综合实力不够强大,中国文化没有机会被世界认知。随着国力的增强,中国文化一定会以一种强盛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,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告诉我们中国绘画本身就是一流的艺术。我们中国画人如果能够坚守中国的传统、中国的文脉,随着国力的强盛,东方的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.优秀的传统中国绘画也一定能够大放异彩。
 
    记者:李老师,花鸟画历来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载体,但古人所言多为“孤芳自赏”或者郁郁不得其志的感叹。那么您通过花鸟画的创作,要表达怎样内心感慨呢?
 
    李晓军:其实所谓的“孤芳自赏”、“自我玩味”都是中国比较经典的文人情怀,比如中国的诗词写的壮怀激烈的很少,清婉内敛的比较多,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。“逸笔草草”的这些情愫主要体现在文人绘画中,其实中国宫廷绘画中恢宏巨制的也不少。
 
    随着文人绘画的发展,逐渐成为占据中国绘画主流地位的流派,这说明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主要是和自己发生关系。比如喜欢绘画,就要把绘画和自己修炼为一体;喜欢书法,就要把书法和自己修炼为一体;喜欢音乐,就要把音乐和自己修炼为一体;喜欢武术,就要把武术和自己修炼为一体。当然也能影响到别人,这就有一个知音的问题,但知音难觅、曲高和寡!越是把自己与个人的兴趣修炼到了一起,个性色彩就越强,个性越强,大众性就削弱了,别人就越不容易理解你,这是一个即快乐又痛苦的过程。
 
    我的花鸟画创作首先还是要将自己的心境、内在的性格与中国花鸟画发展的本质精神结合起来,第二是把自己所接受到的当代社会影响、精神气息融入到花鸟画的创作中。比如我近年来的创作,在色彩上做了一些强调,荷花、芭蕉,以前都是纯水墨的,现在加入了一些颜色。做这样一些改变的目的,还是想要在形式上将社会的蓬勃之气、向上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内心世界,用赋予中国文脉的花鸟画表现出来。
 
    结语:在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中,李晓军也曾进行过一些具有现代美术色彩的实验,不断地摸索、不断地舍弃、不断地前进。我在这里且不论这些实验的必要性,只看而今他绘画的风格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,就可知这些实验探索的意义。正如他所讲的那样,“有时候即使走错了路,也要进行不断的探索,只有通过尝试,才能找到新的、正确的道路。”谈起创作,李晓军永远是这样直言不讳。这正如他的坦诚、豁达的性格,也一如他植根于传统,寻求内心倾诉的大写意花鸟画作一样,彰显他内心的澄澈和灵魂的空明。(文/成功书画家网 神州诗书画报记者 冯宜玉)
    李晓军: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、研究员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荣宝斋画院教授、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本文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免费展示,如有侵权,通知我们立即删除。